- 王勇;徐婉;胡起源;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在过去十年中实现了快速发展,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国内市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产业链协同融合特征。本文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构建了产业链协同融合促进产业发展的分析框架,重点探讨了产业链协同融合对发挥各环节比较优势、提升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了通过产业协同融合促进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2024年06期 v.19 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 白雪洁;朱泽原;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凭借其在技术创新、产业规模和绿色低碳等领域的优势快速崛起,成为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是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突破的先锋产业,是工业集聚与产业链高度协同的中心产业,也是价值链延伸领域广阔的未来产业。新能源汽车是新时期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名片,要保持领先优势,加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面向未来,需优化数据驱动的“人—车—路—云”协同系统,在开放合作中适应环境新变化,市场新需求,引领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与演化。
2024年06期 v.19 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 王文举;陈真玲;
近年来,随着中国能源“新三样”产品在全球的畅销,西方一些媒体、政客频繁炒作我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并积极推动相关国家采取对新能源产品实施反补贴调查、提高关税等违背自由贸易精神的措施。针对这些现象,本文阐释了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对世界发展的三大贡献,归纳总结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三个演变特征,深入分析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七大来源,提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相关结论对于回应西方国家相关质疑提供了事实依据。
2024年06期 v.19 5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 周亚虹;郎旭华;
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以下简称“数实融合”)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增长极。数实融合下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要素提质增效、深化分工协作、拓宽市场空间和创新资源配置等四方面优势。它们贯穿从微观企业生产过程到宏观经济运行机制革新的各个方面,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数实融合的这些独特优势贯穿于新质生产力发展逻辑始终,即在产业层面深化专业化生产、在产业链层面重构产业关联、在产业集群层面实现资源聚合,最终通过创新资源配置,形成更大范围、更强协同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而构建起了一个相互串联、彼此贯通、结构立体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体系。面对当前中国数实融合下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的问题,要着力通过完善要素市场化机制、产业创新机制、新产业与新业态投融资机制和相应的制度体系框架,充分释放数实融合发展的技术优势、系统优势、协同优势,为新质生产力的更好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24年06期 v.19 9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本期数据